2025-10-23
编者按:2025年10月23日是王学仲先生百年诞辰。作为我国著名书画家,他创立“黾学”学派,倡导“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的“四我”精神;他在天津大学执教六十载,坚持以“德艺双馨”育人,弟子多成当代艺术中坚;他留下艺术品万余件、论著百万字,其扎根民族、追求真谛的精神,为文艺工作者树立榜样。

王学仲先生作品
今天,让我们通过王学仲先生女儿王峨嵋的文章《纪念父亲王学仲百年诞辰》,走进王学仲先生的日常,感受那份深沉而温暖的艺术坚守。
纪念父亲王学仲百年诞辰

王学仲先生与女儿的合照
光阴荏苒,时间如梭。在这个金色的秋季,我们迎来了父亲的百年诞辰!前几天,看到了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艺术文献展的几个视频,仿佛自己也徜徉在天津美术馆的艺术大厅里,与父亲的众多弟子和艺术爱好者一样,沉浸在欣赏父亲的画作中,不禁感慨万千。在此,谨祝父亲百年诞辰的艺术文献展圆满成功!并对主办方致以衷心的谢意!
我八十年代负笈东瀛,后任教于加国,离开故乡已经四十载,但父亲的音容笑貌,温暖与慈爱从未从我的记忆里消失过。每次回国探望父亲,他都喜盈盈地像迎接久违的贵客一样款待我,带我去天津食品街品尝家乡的菜肴,逛文化街欣赏津门文化,去水上公园看盛开的荷花。若是碰到熟人,人们会问他:“王老怎么今天有空儿出来了?” ,他就大声嚷嚷:“要不是女儿回来,我才不出来呢!”。他有空儿时,也教我画画儿。他教我画鲤鱼,因为他小时候在家乡时常看到人们用草绳拴着从微山湖钓上来的鲤鱼从家门口路过。父亲画鲤鱼,有独特的技法,我都记在心里。他还送我了一幅双鲤图,上面提诗为:游鲤哪解别离意,也惜春风细柳枝。我至今挂在家中,每次站在父亲的画作前,都能感受到父亲无比的牵挂与思念,便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一九九三年,父亲因批改学生论文至凌晨,引发脑溢血,昏倒在天大艺术研究所内,之后行动极为不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缓慢地行走。那时暑假我再回国时,就开始用轮椅推着父亲在天大校园里漫步,沐浴夏日的阳光,聆听夏虫的鸣叫,时而也会去“黾园”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歇息。父亲小名为黾,他本着“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出自诗经小雅)的人生理念,在这里夜以继日,授业解惑,培育后辈;挥汗如雨,著书立说,并创作出许多震撼人心的巨幅画作。听说“黾园”最初选址在天大篮球场,但父亲坚决反对,说绝对不能占用学生的活动场地,后来建在了敬业湖边。望着湖边的垂柳,有时我会问父亲,还想看什么?他答想看新生入校。可惜那时我所在的大学也要开学了,无法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去迎接新生,甚感遗憾,但我知道他还能独自行走时,每年秋季学期开学时,他都会去天大校门口迎接新生。如果你们曾经见过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灰发老人每天伫立在那里,那就是我的父亲王学仲。他视众生为子女,视子女为众生。最后一次和父亲见面,是二零一三年的夏天,暑假期间我仍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天大校园里行走,去湖边看还有没有他以前放生的乌龟,那是他生病时弟子们送给他补养身体的。父亲向来悲天悯物,从不杀生,弟子们送来的活物他都会悄悄地把它们放生。那次返回加国前,我整理行装,父亲坐在轮椅上,目不转睛地,久久地凝视着我,我走过去,拥抱着他说:“爸,我明年再来看您啊!” 他还是静静地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转年再回来,父亲已驾鹤西去,天大的这套老公寓,便显得空荡起来,只有那把父亲坐过的老旧的轮椅还静静地停放在屋角,我走过去触摸着它,像是又感受到父亲的温暖,轻声说:“爸,女儿又回来看您了。” 泪水便喷涌而出。
父亲走后,母亲给了我三本书:《郑板桥集》《郑板桥集详注》和《陆游诗选》,她说这都是父亲手边的爱读之物。书已泛黄,里边记载着父亲何年、何月、何地读过它们,从年少时的谦谦学子,到晚年满腹经纶的学者型画家,他不止一次地翻阅过它们,书边还浸着墨汁,散发着微微的墨香。我珍藏着它们,像珍藏着父亲的思绪。这仅仅是父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微小的缩影。
父亲一九二五年阴历九月初六(阳历10月23日)生于山东省滕县,现为滕州市。祖上源出临沂,元代迁往滕县,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同属琅琊王脉系。我爷爷王长祥字履安著有履安诗集,父亲的祖父、曾祖父都是清代的秀才,祖上各代书香翰墨相传。父亲年少时曾三度进京,在京华美院,北平艺专和中央美院长达十二年之久,师从徐悲鸿、齐白石、吴镜汀、黄宾虹、容庚等名师潜心学习中国国画、书法和文字学。深厚的家学及名师的指点加上父亲的天赋与勤奋,他在绘画方面、书法方面、书法史方面、美术理论和美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著作等身。在绘画方面,父亲提出划分三体论,即文人画体、作家画体和宫廷画体,并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三种画体做了精辟的阐述;在美术史方面父亲提出北碑南帖之外还有经派书系之存在;在美学方面父亲积极倡导“欧风汉骨、东学西行”以及“扬我国风、立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的四我主张,建立了东方温雅型的美学体系;在书法绘画实践上,父亲通读古籍、研习碑帖、踵武前贤、又自出机杼,更是走遍了祖国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写生、拓碑,能够成就今天的“书存山岳气、画冶众生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创立的黾学学派是融绘画、书法、词赋、美学、经学、历史、文学等为一体的哲学理念,是我穷极一生也解读不尽的艺术观和哲学观,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又掀开了光辉璀璨的一页。
对于父亲所取得的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外的艺术大师、学者同人都给予高度的评价。父亲就读于中央美院时。当时父亲的恩师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就为父亲王学仲(笔名呼延夜泊)题词,词曰:“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于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王学仲评传》的作者张寒朗先生在年少时就结识了父亲,他说父亲是一位醉心于文学艺术,又爱国爱民的热血男儿。日本书道界的泰斗今井凌雪先生为父亲作诗,诗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齐鲁之才,中国之光。日本奈良教育大学书道科教授松本宏辉先生称父亲为王羲之的来生转世。1992年在北京举办的王学仲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德国和法国的学者也发表论文,盛赞父亲在艺术创作上所表现出的诗书画三者之间的奇妙结合,钦佩父亲在艺术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连接起各个民族,并增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了解。俄罗斯皇家艺术院授予父亲荣誉院士。父亲一生获奖无数,如兰亭终身奖,和平文化奖,造型艺术奖,鲁迅文学奖等等,都是对他多方面艺术才华的肯定与回馈,也是他受之无愧的。
父亲对社会也赋予极大的关注,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多次捐字捐画,发起义卖活动,帮助地震和发洪水的灾区、帮助失学的儿童、帮助贫困生上学,帮助非典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并把自己在文革中历经磨难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个人收藏及祖传的历代名画、文物捐献给自己的故乡滕州艺术馆。父亲有诗云:生来忧国不忧贫,百镒黄金等路尘,望破山河统一日,余年尚待有几春。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的爱国情怀和淡泊为大的文人风骨。
父亲的一生是献身于艺术的一生,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自己的境遇发生何等变化,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和追求。在天大这套老公寓里,过着简朴的生活,清心寡欲,用他天性中最纯净的思绪与心念创作出一幅幅具有灵性的,浑然天成的书画作品。父亲的客厅里,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刻有 “己出楼” 三个字,父亲本着唐代韩愈 “唯古于词必己出” 的创作原则,在这里谱写着一部部有着独到艺术见解的新论著。这些都源于他的无我,无杂念,内心的空性和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千年正源。今天我们徜徉在父亲的作品之间,也是徜徉在他人生的艺术之路上。每一道笔画都凝聚着寒窗苦读的血汗,每一幅作品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相信每一位观赏者都会被父亲作品中所呈现的磅礴的气势,恢弘的气度,博大的襟怀,卓越的才华所感染和震撼,所钦佩和敬仰,与此同在的,还有他纯净的的人格和高尚的艺德情操。
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书画家,艺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诗人、国学大师,像父亲这样老一辈的艺术家,秉承着宋代思想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理念,传承着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文化积淀的千年正源,愿这种文脉艺脉和精神情操能引领年轻一代的艺术学人,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前行,并生生不息!
女儿 王峨嵋
2025年10月9日